创建桌面图标
手机客户端
给您推荐的项目 项目收藏夹 服务列表 付费指导 帮助中心

网站导航

阳光采招网>资讯中心> 聚焦食品安全领域技术创新与能力建设 ——“第五届国际食品质量与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聚焦食品安全领域技术创新与能力建设 ——“第五届国际食品质量与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来源:国联资源网-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9-08-09

[导读] 2019年8月8日,为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能力,促进食品质量安全界产、学、研、用交流,“第五届国际食品质量与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9年8月8日,为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能力,促进食品质量安全界产、学、研、用交流,由《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编辑委员会、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安全研究所、北京网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际食品质量与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此次会议是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吸引了来自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业、仪器设备公司的300多名代表与会交流。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参与并报道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

本次开幕式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颖主持。在大会开幕式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吴永宁、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钱运国分别致辞,并由吴永宁、陈颖做大会主旨报告。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颖主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吴永宁致辞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钱运国致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创刊10周年,主办方特别策划了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活动。本次活动现场,吴永宁做了《创刊10周年发展历程》的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10年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从初创到今天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报告后,大会表彰了对杂志做出贡献的主编及创刊10周年TOP100高被引论文投稿者,并为他们进行了颁奖。

大会主旨报告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吴永宁

报告题目:中国食品安全:过去、现在和未来

报告中指出,食品安全监管要建立四个最严,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的监管、最严肃的问责和最严厉的处罚。吴永宁认为,食品安全不是关注有毒有害,而是要关注健康。十五、十一五期间是食品卫生管理时代,这期间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等。

目前我国已知的食品中危害物只是流通化学品的“冰山一角”,而风险控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的实现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立了多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并建立了全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经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国在风险评估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有了话语权,并牵头了一批国际标准,主导了一批国家标准,且建立了以国家为主,省委核心、地区为骨干、县为基础的国家风险监测制度和技术网络。 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则是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目前,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分三批共部署14.4亿,其中包括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三方面。未来,全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颖

报告题目:食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现状与趋势

陈颖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三个问题。她提到,为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力度,科技部于2015年开始正式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至今指南已发布三批。并介绍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科技领域具体布局,包括聚焦3个突出问题、围绕5个重点开展基础研究、着眼4个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立足3个层面开展应用示范、实现5个转变等几个方面,而这些都主要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保障”。

陈颖在报告中说,美国食品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2030)认为在食品科技方面目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以可持续方式生产和分配的高质量和营养食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二是保护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基于此,组学技术、传感技术和综合数据管理系统将被重点关注。我国目前开展的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和中长期战略规划,包括了前瞻引领和需求导向相结合、领域预测与交叉研究相结合、预测研究与规划制定相结合三方面。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科技创新方面,我国面临的问题主要为食品安全存量尚未化解、新问题又大量涌现。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目前面临很多挑战,但也带来重大机遇,另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加速了人-机-物三元一体“跨界融合”,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综合化与集成化等都将推动食品质量安全快速发展。未来,食品安全领域科技创新技术将围绕组学、全基因组、区块链等方面进行。

大会论坛报告

下午的大会论坛报告由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李斌主持,来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金绍明、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任方哲、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李攻科、南昌大学教授陈红兵、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安全研究所研究员曾令文、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尹戈博士分别带来了精彩报告。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李斌主持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金绍明

报告题目:区域食品安全智慧监测一体化服务

金绍明介绍,区域食品安全智慧监测一体化服务是针对市场监管的主要产品,建立以网络化快速检测监测的方式为主,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将市场产品的检测数据与信息融合,形成市场监管的区块链巡查模式的项目。可为政府监管、企业保障及公众服务提供相应的安全结果呈现,提升对食品等相关监测产品的安全信心,助力健康社会的建设。

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任方哲

报告题目:动物性食品病原菌的源头控制理念与实践

报告中指出,家禽是弯曲菌传播感染的重要媒介,鸡群在3周龄后逐渐出现弯曲菌感染,并迅速传播至整个鸡群。养殖环节为弯曲菌污染高峰阶段,是弯曲菌向食物链下游传播的源头。在养殖环节控制弯曲菌感染对提升食品安全质量有着重要意义。DNA疫苗和有机酸饲喂的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家禽高效安全生产提供借鉴。

未来,动物性食品病原菌的源头控制将致力于提高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食品病原菌监测网络,开发病原污染预警和控制系统,强化全民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提升消费者自身食品安全意识。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李攻科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检测快速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李攻科介绍,样品前处理是复杂食品分析瓶颈问题,未来前处理技术的特点将是快速传质,即“准确抓取”、绿色高效和智能化;前处理产品将具有高灵敏度、多元识别、稳定准确、智能便民化的特点;仪器装置的特点则是准、确灵敏、在线自动、高通量、快速便携。这些特点有利于解决食品安全检测中检不出、检不快、检不准的问题。

南昌大学教授  陈红兵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中的食品过敏问题

食品过敏是部分人群对某些食品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陈红兵介绍,目前全球约2.5%的成年人有食物过敏反应。基于此,食品工业在食品原料、食品加工、标识、监管和贸易等方面面临着新的安全挑战。对于这样的挑战,在食品安全过敏反应基础研究中,将重点关注食品的结构与功能、食物过敏原的阈值、敏感度和过敏反应的严重度、交叉反应性意义不明等问题。关键技术主要为致敏原的精准检测与致敏性评价。陈红兵在报告中说,目前我国发布了多个关于食品致敏原的相关标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中“食品过敏标识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则为修订GB7718有关“志敏物质”条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曾令文

核酸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曾令文介绍,核酸生物传感器是以核酸杂交为分子识别元件建立起来的生物传感器,具有简单快速、高灵敏度、无需PCR扩增、无需特殊仪器、肉眼可判读结果、可多重检测等优点。电化学传感器则是通过电信号,包括电流、电位、阴抗等信息来检测物质的浓度,具有响应时间短、成本低、操作简单、仪器易微型化、灵敏度高等优点,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尹戈博士

新技术用于食品中二噁英分析

报告指出,GC-MS/MS在二噁英分析检测领域可部分代替HRGC-HRMS作用。岛津的二噁英方法包包含了仪器硬件、软件、报告等功能,可助力二噁英检测,而GCMS-TQ8050 NX也具有分析二噁英的良好性能。此外,报告还介绍了大体积进样(PTV)的方法开发。

本次会议还得到了天津阿尔塔、鼎泰高科、坛墨质检、北京美正、青岛普瑞邦、赛默飞世尔、安科生物、上海汇像、睿科、吉天仪器、岛津、海光、普析等多家仪器公司的大力支持。会议设置了小型展览,仪器厂商携新产品与技术与参会者进行交流。

地区导航
  • 公众号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