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先行地、试验区和省部共建气象现代化试点省份,受气象灾害影响大省和人口经济大省,广东时刻经受着台风、暴雨、雷电及各种次生灾害的考验。
70年披荆斩棘、高歌奋进。广东气象部门始终践行“你的冷暖,在我心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服务理念,在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中,在创新的“经”与科技的“纬”中,不断推动政府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建设,以开拓创新的前瞻意识,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多部门联动打造防灾减灾救灾“共赢生态圈”,走出了一条“世界先进、中国特色、广东风格”的气象现代化之路,探索出气象灾害防御的“广东方案”。
看点一:打造现代化的预警信息权威发布平台和防灾减灾靶向预警“一张网”,高效嵌入防灾减灾救灾全链条
——全省三防部门全力推广台山“十合一”应急指挥平台,部署安装“一键通”。
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广东气象部门的思路非常明确:民生优先,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立足率先建成标准高覆盖广、技术强网络全、反应快效能高的防灾减灾体系。省突发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成为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政府合作共推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早在2013年,由省气象局派员驻点指导、阳江市气象局牵头承办的阳江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成立,一年半之后,阳江市应急指挥中心成立,统一发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三大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其工作平台由政府委托当地气象部门代管,探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意见下发后,广东加强推进在原预警中心等机构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整合。2017年4月,全省第一个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由江门市政府组织在市气象局挂牌成立。随即,全省首个县级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在台山市成立,“十合一”(即十余个部门联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指挥平台建在台山市气象局。该平台除原有的“纵向到底”的省、市、县、镇四级互联互通和“横向到边”业务格局之外,更新增了反应及时、全程跟进和实时反馈的功能。作为江门乃至广东迎击台风的主战场和著名的暴雨影响区,台山将“大应急”成效发挥到极致。
今年5月27日5时,台山市委书记李惠文收到一条“赤溪镇3小时雨量超过400毫米”的预警信息,他火速赶到三防指挥部。
当日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并发,水位上涨迅速。李惠文通过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指挥平台了解汛情后,立即同前线抢险的赤溪镇相关负责人视频连线,指挥救援。
“救援命令一键下发,市里200多名抢险队员、镇里的救生筏等物资装备迅速到位,1500多人半小时内完成紧急转移,多部门协同高效。”李惠文这样描述。
决策科学化、指挥扁平化、部门协同化、防灾全民化,李惠文用“四化”归纳台山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作。
在李惠文亲自设计、部署推动,广东气象部门大力支持,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下,平台二期建设于今年10月完成,联动部门增加至15个,平台也更名为台山市“十五合一”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指挥平台,建立全国首创的部门和镇(街)防灾减灾救灾分中心。
全市17个镇街、330个行政村共1254个防灾责任人全部安装“一键通”。而在基层乡镇,“视频会商+单兵视频+大屏指挥”的模式早已深入人心。斗山镇横江村党支部书记、防灾责任人黄伟明熟练地通过“一键通”App上报灾情,边与台山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进行视频连线。
为把平台建成全国先进的标杆,台山市委、市政府即将启动的三期建设,还将在预警信息发布模块着力加强“台山通”功能,面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供避灾场所信息查询服务。
在试点单位台山之外,广东省气象部门早已着手推动将防灾减灾救灾这张“网”延伸到全省各乡镇,以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2015年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正式挂牌,建立省、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102个,打造防灾减灾靶向预警“一张网”,形成相互衔接、规范统一、运行高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进一步推动预警信息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
看点二:防灾减灾“一张网”,一目了然“一张图”
——新科技“上阵”,现代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让气象监测更精密。
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硬核科技的支撑。
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向台山袭来,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兼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叶建春、广东省副省长黄宁生等坐镇指挥中心,通过台山“十合一”平台系统发出“提前转移群众”指令。
彼时,在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大屏幕上,气象、船舶、水库、森林等各项数据动态显示,3.6万余艘登记在册的船舶位置、航速、航向悉数可见,预警发出后船舶是否回港等信息,被“一网打尽”。
这张防灾减灾“网”,源自重点目标、重大危险源、应急队伍、应急资源、应急预案等基础数据绘出的“一张图”。以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为基础,叠加气象致灾影响模型产品、地理信息数据、多部门数据等,再由云计算平台“织”就而成。
在广东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的监控大屏幕上,3148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等气象观测设备的数据织成细密的“网”。广东省局自主研发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线监控平台全方位监测着南粤的风云变化。
“为了捕捉到龙卷风这类小尺度灾害天气,我们在广州地区率先建成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并组网业务试运行。”广东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副主任张金标介绍,该雷达是当前全球最先进的天气探测装备之一,能精确探测、快速跟踪突发性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
“2018年的横渡珠江活动,就是根据相控阵天气雷达探测的信息,将原定的下水时间13时推迟至13时40分,并于14时49分提前上岸。”广东省气象台台长胡东明说。
目前,广东省气象局正大力优化站网整体布局,构建含珠三角地区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组网协同观测、卫星遥感监测、海洋综合观测、专业气象观测、超大城市综合观测等多维度立体综合观测系统,推进多手段协同智能观测运行。这要求发展出与之相匹配的、可支持其运行的通信、存储能力。而近年来,数据处理过程的扁平化,已使观测数据在采集后能快速为各级预报员所用。
“从2015年起,主要观测资料1分钟内就能到达预报员桌面。”对此,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伍志方感触颇深,“影响广东的天气系统多从海上来,要判断天气系统是否上岸、在什么时间地点上岸,若没有观测资料,很难预报。”
由早期的86个人工地面观测站发展起步,70年来,广东省气象观测实现了从人工到自动化,从陆地到海洋,从大气物理到大气化学等多灾种、全方位综合立体观测,逐步建成了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一体化的现代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基本实现了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
看点三:技术攻关是核心,“首创精神”谱写自主创新新篇章
——创造性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在全国气象部门发挥示范作用,为气象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政策法治环境。
“必须致力于在关键领域实现核心技术新发展。”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曾琮介绍,区域数值模式是广东自主创新的气象预报核心技术,以GRAPES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初步实现了9-3-1模式预报体系业务化运行。目前,广东的GRAPES区域数值预报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广东四大试验基地建设为气象观测试验推进、预报技术改进、生态气象业务发展和海洋气象灾害防御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一手科学数据。它们分别是我国首个专业海洋气象观测平台、国内少有的城市群大气成分综合基地、固定野外雷电试验基地以及首个华南地区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其中3个入选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科研与业务相促相生,气象灾害监测数据来源和渠道的拓展,成为广东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在底气。更精准的预报预测,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的预警信息,以及更优质的气象服务为社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2018年,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连续9年低于0.8%的目标值,因气象灾害致死的人数从百位数降至十位数。
“‘各就各位、互相补位,宁可越位、不可缺位’的应急原则,气象部门在实践中坚持得非常好。”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汛旱风灾害救援处处长梁裕明这样评价。作为省防总成员,省气象局多年来为科学指挥调度各项防汛、防旱、防风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撑,真正守好了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在保证GDP不降的前提下,近年来,广东的空气质量逐年提高,这是全社会共同努力、各部门协同联动的成果。这其中,气象与环保的合作成效突出,可以用‘早、实、深、好’四个字来概括。”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大气处处长李智广说。
“双方共建共用共享的约4000个监测站组成的综合站网里,有3148个为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广东省水利厅水旱防御处副处长刘罡说。
从在国内率先实现灰霾天气的预测预报预警业务,到广州大气联合研究中心秉持产学研发展模式、力争打造华南地区国家级大气科学研究中心;从首创以气象灾害等级为触发机制的巨灾指数保险模式,到成立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和公共服务监督处,构建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体系……一直以来,广东都在以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为重点,强化事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以“首创精神”努力建立与气象现代化水平更加匹配的气象管理体制。
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其中停工停课机制和重点单位管理等创新性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在全国地方气象灾害防御立法领域发挥了示范作用。
2018年,《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由省政府颁布实施,是全国首部规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地方政府规章,使防灾减灾服务向气象安全管理拓展。
以点带面,灾害防御有“抓手”。去年,广东省气象局对百家重点单位进行抽查,发现所有重点单位无一例外具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确保预警信息能传递到每个员工。
防涝物资仓库、防雨安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安全第一的风险防范意识烙印在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南沙区气象局除了日常指导、协助隐患排查、开展防灾知识培训,赶上台风红色预警信号生成时,还每隔两三个小时专门为我们提供台风实时位置、移向移速和风雨影响等重要信息。”公司总务保卫科科长栾昊说。正是由于这种持久细致的重点关照,虽然地处平坦低洼的河涌地段,但公司成立15年来都没有因为气象灾害遭受过明显的经济损失。
风起南粤,领跑中国。在这片改革热土上,作为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排头兵和深化气象事业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围绕防灾减灾,广东气象部门从预警发布,到部门联动部署调度,再到重点单位积极防范、公众主动避险,社会灾害防御能力意识不断提升,逐渐形成“生态闭环”。防灾减灾,已从单个部门“独唱”,变为各级预警中心“领唱”,并带动全社会共同唱响的美妙“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