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8日,大唐内蒙古多伦煤化工公司年产46万吨煤制烯烃项目煤气化装置A炉连续稳定高负荷运行达233天。这是继5月5日该炉连续运行首次达到200天以后,再次刷新了以褐煤为原料的世界最大规模气化炉连续运行纪录。
这样的长周期运行纪录,多伦煤化工是如何创造的?
开先河
多措并举苦攻关
大唐多伦煤化工年产46万吨煤制聚丙烯装置,是我国最早建设开展煤制烯烃示范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气化炉是该项目的核心装置。该公司煤气化装置是全球首例以劣质褐煤为原料的壳牌气化炉,也是目前为止全球最大单体气化炉,比我国早期引进的同类炉子吃煤量多出1倍以上。
说起壳牌气化炉,业界无不称道,但也望而生畏。这种气化炉工艺先进,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等特点。多伦煤化工气化装置由15条干燥生产线、9套磨煤装置、3套壳牌粉煤加压气化炉及后续灰、渣、水处理装置组成,气化炉设计能力为日处理干煤粉3×2870吨,每小时生产有效合成气3×157000标准立方米。实际运行中,单套气化日处理原煤量达到4300吨(褐煤比例达到85%~90%),单炉运行负荷保持在105%~110%之间,有效气产量每小时最高达到175000标准立方米。
多伦煤化工壳牌气化炉专“吃”劣质褐煤,难度超出想象。褐煤具有活性高、硫含量高、灰分高、内水高、灰黏性高、结渣性强的“五高一强”特性,被认为是煤化工的“粗粮”。从煤的干燥、煤粉输送稳定性、反应控制等方面都存在需要攻关的瓶颈问题。面对难题,企业迎难而上,发起一次次挑战。历经多年艰苦攻关,多伦煤化工终于驯服了这台桀骜不驯的气化炉。
随着气化炉运行周期的不断延长,煤气化装置的生产运行负荷、工艺指标、单耗和稳定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多伦煤化工由此成为国内壳牌气化工艺在褐煤领域成功应用的第一家,开创了劣质褐煤大规模用于化工示范的先河。
破难题
优化运行创纪录
2016年以前,多伦煤化工壳牌气化炉运行最好纪录是不足58天,这已经是经过多年努力的最好结果,但这个状态并不能满足项目的高负荷生产需要。
2017年以来,多伦煤化工全面梳理气化炉存在的问题,加快引进技术的国产化进度,着重从内部挖潜、技术革新上下功夫。他们组织对气化炉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技改,解决了“旋风分离器频繁磨蚀泄漏”这一制约装置的瓶颈问题;实现了煤线速度计国产化;通过优化顺控,使气化炉粉体下料、除灰摆脱了人工干预,人为失误率降到了最低。
褐煤的内水含量较高,严重制约了输送的稳定性。技术人员从煤干燥、磨煤单元入手,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优化和攻关,把水分降到气力输送所需要的范围内。他们开车前对不同工况进行煤循环测试,对煤流量进行公式修正,保证了煤线的稳定和燃烧场的均匀;每日根据运行工况分析、参数的对比、原料煤质分析,对气化炉炉温等控制指标进行具体化指导,避免渣口堵渣情况发生,优化炉温控制提高经济性。
掺煤种
配出高产低消耗
多伦煤制烯烃装置以褐煤为原料生产高纯度聚丙烯,实现“黑变白”。但由于企业所在地区褐煤出现短缺,不得已需从其他地区购进各类热值的不同煤种,与褐煤进行配煤掺烧。这样一来,便增加了气化炉的操作难度。
为解决这些难题,多伦煤化工开展“两抓一特护”,即抓设备备机率,严格落实设备巡检制度,发现问题不过夜;抓设备定检,针对重要的设备,尤其磨煤系统,坚持定检定修,确保关键设备完好运行。针对重要设备建立专项台账,实施特护管理,使设备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为长周期运行提供了保障。
为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多伦煤化工积极探索配煤方式,通过不同煤种的掺配优化,在保障气化炉长周期高负荷运行的同时,将煤耗降到最低。该公司掺配煤种最多时达到9种煤同时进炉,单炉最多实现四元配煤。
自2019年10月19日至今,多伦煤化工单套气化炉内共调整配煤方案12次,褐煤配比最高达到90%左右,大大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