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历史之最”勾勒出炼化行业的“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爆发,汽柴煤等成品油需求阶段性腰斩,短期需求降幅创历史之最;需求骤然萎缩,新产能叠加,炼能过剩程度创历史之最;3月油价暴跌,炼化企业库存压力与跌价损失压力创历史之最;我国石油化工行业1~4月利润同比下降82.6%,不少炼化企业陷入亏损,局面之严峻创历史之最……
虽然自5月份开始,石油加工行业盈利状况已明显改善,但长期来看,疫情拖累市场需求增长和经济发展,将使炼化行业竞争加剧,加速市场洗牌,企业生存压力陡增。
炼化企业提质增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前所未有。哪些新的市场变量正影响国内炼化市场?“盈利分化”揭示了哪些问题?企业要实现效益突围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让我们通过这三问,探寻传统炼化企业提质增效的可行路径。
一问:风云突变 哪些市场变量正重塑国内炼化市场?
今年上半年,国内炼化市场需求侧遭受新冠疫情的“深度打击”,供给侧却仍在“不断加码”,市场供需矛盾持续加深。
从需求侧来看,受需求锐减和国际油价走低相互作用,炼化产品“量”“价”齐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疫情防控直接导致2月份国内成品油的消费暴跌了至少80%。国内需求不旺,炼厂被迫出口,一季度成品油出口同比增长9.6%。需求不振导致企业库存高企,除了防疫相关的化工产品价格上涨以外,大多数化工产品价格纷纷走低。库存跌价成为炼化企业一季度业绩的核心拖累因素。
从供给侧看,新产能的建设却并未因疫情而停下脚步。5月底,巴斯夫广东新型一体化基地首批装置正式打桩开建,6月份,中国石化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埃克森美孚和壳牌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也在不断推进。2019年我国炼油过剩能力已达到1.2亿吨/年。根据现有规划,至2023年我国炼油能力将再增加1亿多吨/年。
从产业链条来看,根据最新预测,我国车用汽、柴油消费量将在2023年左右达峰,传统炼厂纷纷减油增化,谋求转型,势必将过剩压力传导至化工板块。我国化工产能也将扩张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有业内专家表示,芳烃、烯烃等基础化工品产能迅速攀升,在未来三年内或将同样出现过剩。
从市场竞争主体来看,民营炼化企业迅速崛起,外资项目也正在加入战局,竞争格局日趋多元化。国内已形成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主,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化、中国兵器、地方炼油、外资及煤基油品企业等多元化市场主体的竞争格局。新投产企业在规模、加工量、用工成本等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国家政策调整也为炼化市场环境增加变数。年初以来,国家出台《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废止《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授予浙江石化成品油出口资质,允许福建自贸区三家非国营贸易企业进口原油……石油领域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意味着国内炼化行业更加公平开放,更加市场化,更多民营、外资企业将有机会参与原油、成品油经营,下游业务竞争态势面临升级。
面对行业门槛的降低和行业竞争的日益升级,传统炼化企业固有的竞争优势正被不断削弱,短板和问题也因利润空间缩小而日益凸显。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已刻不容缓,事关企业未来命运的生存之战早已打响。
二问:水落石出 “盈利分化”,揭示了传统炼化企业的哪些问题?
今年上半年,我国炼化行业经历了一个急剧下行又逐步恢复的过程。这次危机中,不仅炼油业务受到冲击,化工行业也遭遇“需求冰点”和“成本崩塌”的双重冲击。这导致2019年底景气略有恢复的化工行业再次掉头向下。
行业景气的时候,绝大部分企业能盈利;在行业不景气、利润空间被压缩的时候,国内炼化市场的供应主体形成了不同的效益方阵,创效亮点引人关注。
——行业亏损不代表所有的企业都亏损。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一些民营大炼化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创效能力。今年一季度,在整个行业大幅减利的背景下,这些民营大炼化却实现了逆势突围,增收增利:荣盛石化一季度归母利润翻了一番,恒力石化利润同比增长315%。
——规模没有优势不代表盈利能力弱。以中国石油为例,一季度,大炼油、炼化一体化企业普遍遭遇经营困境,倒是庆阳石化、长庆石化等中小型炼厂,因库存管理和成本控制成效显著,在市场冲击中表现出“小而不弱”的特点,盈利水平跃居集团前列。回顾历史,这些中小型炼厂亦有不俗表现。
——市场敏感度高、提质增效措施得力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率先走出困境。独山子石化兼具规模与技术优势,产品特色突出、指标先进,一方面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另一方面深入推进170项提质增效措施,4月便实现扭亏为盈,连续3个月利润居中石油炼化板块首位。有些炼化企业却迟迟未能走出困境,复苏相对缓慢。
水落石出,行业不景气时,以往被利润掩盖的问题纷纷显露出来,并被供需矛盾进一步放大。抛开规模、区位、历史等客观因素,以下这几个能力成为“盈利分化”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市场应变能力。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保证产品不压库,实现当期效益,规避市场跌价风险。但实际上,一季度国有炼化企业亏损的主因之一就是原油和产品库存跌价。金联创能源总监韩景媛指出,民营炼化企业产销完全一体,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部分传统炼化企业产销分离,导致生产调整与市场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反应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多家地炼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生产甚至需要一天一调整,这对企业协调性和能动性要求极高,很多传统炼化企业难以做到。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所长戴家权认为,在这次危机中,由于产业链协同不足,国有石油企业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炼化和销售协同创效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市场应变能力还关系到企业能否抓住市场热点,开发新产品,建设新产能,实现增产增收。以这次疫情防控急需的医疗防护物资的供应为例,自建产能也好,合作生产也好,科研开发也好,从产品供应市场的速度上就可以看出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
其次是成本费用管控能力。面对量价齐跌的经营困局,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采取成本费用管理与控制措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低成本运营,保持企业活力。戴家权指出,与民营大炼化企业相比,国有炼化企业在用工成本和人均劳动效率、技术水平、装置匹配度、运行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需求下降迫使炼厂长时间低负荷运行,不少炼厂的单位加工成本、能耗等指标出现上升。产品盈利空间缩小对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庆石化、庆阳石化和呼和浩特石化等内陆燃料型炼企之所以一季度表现较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来一直将“安全环保长周期下的低成本运营”作为发展目标,全要素降本压费,增强了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
再次,传统炼化企业的产品创效能力也亟待提升。这关系到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比新增炼化一体化项目与传统炼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可以发现新增大炼化项目特点为“小炼油大化工”,成品油收率显著低于传统炼化企业,生产乙烯和PX等主要化工原料的强度得以提升。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外资委秘书长庞广廉认为,传统炼化企业仍以生产大宗炼化产品为主,石化产品大部分比较低端、传统,同质化竞争激烈,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加强新产品的研发,成为提升产品创效能力的关键。
独山子石化是集团公司上半年最先恢复盈利的大型炼化企业。今年年初以来,独山子石化实现聚乙烯专用料比例达75%以上,聚丙烯专用料比例达70%以上,高端专用料同比增加50%,开发和推广化工产品新牌号5个,创效能力大幅提升。
三问:困境破局 炼化企业效益突围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在未来竞争不断激烈的市场预判下,国内各炼化企业纷纷寻求占领竞争高地、实现效益突围的路径。很多企业选择了主动出击,新建项目、扩张产能。如今,沿海地区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地炼大省”山东整合零散产能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6月份也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审批,从储备阶段进入规划建设阶段。
面对起点高、实力强的新建产能,传统炼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炼厂以及老工业基地被动迎战,但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要实现困境破局,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其一是如何看待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戴家权认为,成品油消费即将触顶,国内炼能早已严重过剩,再做一般意义的扩能没有意义。庞广廉也坦言:“企业要提高警惕,有序、前瞻性地考虑产业未来发展的情况,不能盲目跟风。”东部某炼化企业负责人认为,以投资拉动增量,上马新装置,虽然可以快速提升企业加工量和产品结构,但是会让企业在短期内背负很重的资产包袱,产生大量财务费用。相比增量,更应该用好存量,在现有装置上挖掘潜力,通过优化等手段提升产品竞争力,研发适应所需的专用料产品,在不发生投资或者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效益增长。
因此,多数炼化企业更为经济高效的选择是,加快从追求规模转型为提质增效,即严控增量,把存量做精做优做特,从自身条件出发,优化细化管理,一面不断压减成本,一面在产品创效能力上做增量。
其二是如何看待短板和长板的关系。“短板效应”(也称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的短板,企业的劣势会对创效能力产生抑制作用。另有一个“长板理论”,即企业不要过于重视自己的短处,而要集中精力提高自己的优势,让长板更长。这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会严重影响经营生产的短板必须要补,例如,在安全、环保、产品质量、成本管控等方面,炼化企业不能有明显的短板。但规模小、历史包袱重、地处偏远、原料加工难度大等短板短期内难以改变,炼化企业应找准自身定位,集中精力培育深耕自身的长板,实现差异化竞争。
戴家权指出,炼化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并非是赢者通吃,企业通过差异化竞争能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美国内陆有很多燃料型炼厂,产品适合当地需求,效益很高。独山子石化正视地处偏远、“孤岛经济”的短板,抢抓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地缘、技术人才优势抢占先机,实现了一次次效益突围。环烷基稠油难采、难输更难炼,克拉玛依石化研发出了国内首创、国际先进的成套深加工技术,将原料的短板转化为了长板,生产出了高质量变压器油、橡胶油、BS光亮油等50多个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特色新产品,铸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小型炼厂也闯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其三是如何看待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必须明确企业的长远利益是什么,不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误了长远的利益。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处理眼前的利益,将其不断转化成长远利益。炼化企业应勒紧裤腰带渡过眼前的难关,克服经营困难带来的投资动能不足,立足长远,在科技创新与智能化改造上不断加码,提前储备特色技术,为未来赋能。
“要从追求企业规模向细分领域的冠军进军,做某一细分领域的领军者,从追求短期绩效到追求长期价值。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包括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做真正的智能工厂,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加上精益管理,打造新的竞争力。另外就是科技创新。无论是从市场战略、人员整合,还是价值驱动能力角度讲,这些都是需要长期考虑的,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庞广廉建议。
其四是如何看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产业链是线,企业就是线上的点。任何一个点都不是孤立的、只能靠单打独斗,而是要和其他的点加强联系,协同配合,把整条产业链看成一个创效整体,将有助于实现产业链的效益最大化。
炼化企业应与下游销售企业加强产销对接,及时洞悉市场变化,协同一致进行经营活动的决策。今年1~4月,集团公司西部13家炼厂落实炼油和销售协调创效机制,调整炼油结构,保障1000多万吨成品油及时调运,不仅缓解了油田生产压力,也保障了炼厂生产,有效稳定了西部成品油产业链安全运行。
国有石油公司也需要在优化产能布局、原料供应、产品储运和市场营销方面下功夫,让每个点在这盘大棋上都能发挥出最优的价值。炼化企业还应将化工产业链不断向下游终端延伸,以自身发展带动所在区域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价值链的良性运转。
正如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所说,后疫情时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国际能源和化工市场的不确定性前所未有,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炼化企业必须时刻绷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根弦,抓紧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实现效益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