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中心副经理邓尚就从北京飞赴乌鲁木齐。
5年来,他长驻西北勘探科研生产一线,年均驻疆300多天。在他心里,5年前的“去新疆”,如今已经变成“回新疆”。
来中国石化之前,“海归”博士邓尚的经历非常丰富。他曾就读斯坦福大学,科研工作扎实,并在康菲石油公司任职。但多年海外经历也让他意识到,只有祖国繁荣昌盛,海内外的中国人才会自信强大。“我的根在中国。”他毅然回国。
2016年,邓尚入职石勘院西北地区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主动要求:“我要到一线去,到油田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入职不到半年,邓尚就赶上顺北油区大发现。当看到顺北断裂带的资料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里是一座“金矿”。
顺北油田油藏分布受走滑断裂控制,隐蔽性强,国际上也没有类似案例,当时国内盆地地下中小尺度走滑断裂研究刚刚起步,精准找到并解析控制油藏分布的走滑断裂,难度极大。
邓尚决定对走滑断裂带进行基础研究。
仅在工作的第一年,邓尚就分析了7条断裂带的400多个剖面。
“分析剖面其实是个体力活儿,很辛苦。但这是基础,很有用。”
为取得塔里木盆地露头第一手资料,邓尚和同事顶着50摄氏度的高温,行程千余公里。便携式钻机等设备有40公斤重,在野外只能靠肩挑背扛。大家争先恐后抢着背,就是希望其他人可以轻松一点。“团队的每一个人都专注、认真,热爱事业,始终激励着我”。
经过多次尝试,基于国际前沿理论,邓尚和他所在的团队创新建立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综合解析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将顺北5井所在的整个断裂带沿走向变化细致描述出来,形成断裂解释方案,支撑了顺北5井获得高产。
随后,这套方案又先后对顺北1号、顺北5号等主干断裂进行三维空间结构精细解析,为顺北5井、顺北51井等一批高产井的部署与实施和新区三维地震部署、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依据。
有心人,天不负。如今,这套技术方案作为西北油田研究断裂的常用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邓尚和同事提出的新地质认识,指导顺北57X井部署实施并获得重大突破,获得2020年中国石化油气勘探突破奖特等奖。
“提供理论基础、建立通用的方法流程,比获得一口高产井更有意义。”邓尚认为。
2020年7月中旬,乌鲁木齐遭受二次疫情,生产生活再次按下暂停键。当时,对于顺北4号断裂内部结构与整体部署方案还不明确,居家办公的邓尚和同事,心急如焚。
邓尚和其他6名同事主动请缨,逆行坚守办公室,全封闭攻坚38天。
只匆匆带了一条薄被、几件换洗的衣服,吃住都在办公室,晚上就睡在一张60厘米宽的行军床上。“当时并不知道疫情会发展成什么样,甚至做好了冬天才离开的准备。我们的想法就是把活儿干好。”邓尚说。
38天里,邓尚和同事提出顺北4号断裂带具有分段长、宽度大、通源性强、晚期活动强烈的特征,比1号带具有更大勘探潜力,为重点探井顺北42X井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3月11日,顺北42X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日产气82.2万立方米、日产油300吨,油气当量近千吨,成为顺北油气田第一口日产千吨油气井。邓尚团队的技术分析方案再次立功!
与邓尚交流,总能感觉到他身上的那股激情,说起研究课题就会滔滔不绝:“提到顺北常常会热泪盈眶。并不是自己有多大贡献,而是因为亲历了这里的大开发。在顺北干不好,我一辈子都会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