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桌面图标
手机客户端
给您推荐的项目 项目收藏夹 服务列表 付费指导 帮助中心

网站导航

阳光采招网>资讯中心> 刘红星 研究MTO二十年,从未想过放弃

刘红星 研究MTO二十年,从未想过放弃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1-03-22

2021年,是刘红星与MTO结缘的第21个年头。

这21年,他和团队经历过千百次实验,终于实现了S-MTO全流程技术从无到有再到工业化应用。他也从一名博士生成长为上海院的研究一部主任,成为该项技术的领跑者。

MTO就是甲醇制烯烃技术,掌握了这套国际领先技术,能使我国有效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对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00年,刘红星在上海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论文方向就是MTO研究,他所在的团队是由中国科学院谢在库院士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那个时期,上海院对甲醇制烯烃项目的研究也刚刚开始,装备简单,实验室条件十分有限。

“当时我经常拎着研制的催化剂样品到处寻找马弗炉,从200毫升、2升、10升釜,一步步进行合成晶化试验。”刘红星回忆,他和同事做喷雾干燥,用葫芦吊做10升釜,釜非常笨重,全靠手动拉,很费力气,一次试验做下来就要大半天。那时,上海院的院里还没有路灯,几百个深夜,小路上空无一人,他和同事用手电筒照亮前方的一小段路。“当时的我们都很年轻,工作充满激情,不怕黑不怕冷,只怕虚度了韶光、枉费了年华”。

2003年,刘红星团队的实验室小试催化剂水平已接近国际水平。2005年初,团队开始做中试研究。放大后的现场比实验室复杂很多,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那一年多的时间,刘红星手机24小时开机,经常半夜三更赶到现场,查看实验数据和各种进展,起身、弯腰、抬头几百次;白天还要进行数据分析、技术研讨,困了就窝在椅子上打个盹,醒来接着干。

成功前的日子充满着彷徨,在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刘红星也会问自己:“一天到晚倒腾大瓶小罐,去做从无到有的创新,到底能不能成功?”但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意味着承担比一般技术创新更高的风险、更多的失败。“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从没有想过放弃。‘通过MTO研发为国分忧’的想法,几乎是我为之奋斗的全部动力。所以,即使是在许多人眼中绝无可能的事,我也愿意为之一搏。”刘红星深情地回忆。

2006年10月,一立方米的催化剂首次出釜,刘红星和同事击掌相庆,这说明他们在放大这条路上,走出关键的一步!

为实现甲醇制烯烃技术的产业化,中国石化决定,在燕山石化建设当时世界最大规模的中试装置——3.6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

与“新题遇冷”一样,“中试遇难”也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必须直面的问题。要做到工业化应用,才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

在攻克第一釜催化剂的过程中,刘红星近3个月不眠不休。中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甚至在新春佳节万家团聚之时,团队仍忙着开技术讨论会,排查试验失败的原因并逐项解决。2007年5月,第一釜催化剂制作成功,攻克了5立方米分子筛扩试难关,燕山石化装置顺利开车并取得喜人成果!

这之后,刘红星带领团队排除万难, MTO项目持续创新,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近5年为企业新增产值308亿元,新增利润45亿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全流程MTO技术的国家,对成套大型工业装置的完全自主开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走在实现创新的路上,与困难的碰撞只能是它输我赢。”这是刘红星奋力拼搏、潜心钻研得来的自信。

当年刘红星走过的小路早已安装了路灯,如今,他将继续带领团队照亮MTO之路!

地区导航
  • 公众号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