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湿地落脚的东方白鹳真不少!”冬季的天津北大港湿地,鸥鹭齐飞、百鸟云集。湿地野生鸟类保护员姚庆峰透过望远镜直望远方,宽广的水面上一群群候鸟自由地飞翔,让他有些目不暇接。
作为亚洲东部候鸟南北迁徙中的重要驿站,每年到北大港湿地停歇和栖息的鸟类有上百万只。但受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前些年,包括北大港湿地在内的天津四大湿地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的情况。“许多鸟类一度在这里不见了踪影。”姚庆峰回忆。
昔日萎缩的北大港湿地重焕生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自2018年10月启动北大港水库应急调水以来,北大港水库累计入库水量2.95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由干库状况增加至1.88亿立方米,水面面积由不足30平方公里增加至119平方公里,湿地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恢复。
“引江通水后,天津成功构架出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天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水5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天津安全输水近45亿立方米,成为城镇供水的主要水源,并为天津市生态补水和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创造了条件,在改善供水水质和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凸显出巨大的综合效益。
天津市水务局水调中心副主任刘战友说,2016年起,天津逐步实现对海河、子牙河、北运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的常态化补水,对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及独流减河等南部地区河道定期补水,年均实施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以上,进一步提高了河湖水系连通循环能力,有效修复了区域生态环境。
引江水还有效解决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使地下水位逐步上升。截至2018年底,天津全市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降至1.5亿立方米,整体地下水位埋深呈稳定上升趋势,预计到2022年,地下水超采区基本实现“零”开采。
“目前,南来江水已经逐渐成为天津市的主力水源,为天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天津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唐先奇表示,天津市将落实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动节水型社会创建,确保江水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