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日印发,明确到2022年初步建立面向需求、国省协同、点面结合的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坚持集约、协同、特色发展,大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实施方案》明确,未来3年,建立国省协同的全国草原、森林、湖泊、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的气象监测评估服务体系。研发重大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生态系统病虫害气象风险预警、气候承载力评估、气象条件对生态服务功能变化影响评估等关键技术、指标和业务系统,为青藏高原区生态保护与恢复、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及水土流失治理、洞庭湖和鄱阳湖污染治理、京津冀地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修复、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实施方案》从生态气象要素监测预报预测能力建设、生态质量气象监测及评价业务、生态系统气象影响预评估和风险预警、生态系统气候承载力监测评估等7个方面提出22项建设任务。
根据任务部署,气象部门将完善地基生态气象观测网,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和土壤水分自动连续观测能力;构建空基生态气象观测试验网,完善空基生态气象观测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卫星遥感生态气象要素监测业务,研发建立卫星生态环境遥感产品数据集生产系统;开展生态敏感气象要素预报预测,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10公里分辨率未来半年逐月生态气象敏感要素的滚动预测;开展陆地植被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植被生态保护建设绩效考核气象贡献评价,以及针对全国重点湖泊水库水体开展水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等。
气象部门还将开展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预评估及风险预警、蓝藻水华监测和气象风险预警、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以及森林草原病虫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业务;开展雄安新区城市气候承载力和东北林区气候承载力监测评估,京津冀水源涵养、黄土高原土壤保持功能气象影响评估,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川积雪冻土的影响评估以及西南典型石漠化区治理的气候效益评估;完成生态气象业务全流程监控系统的建设,建立生态气象业务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培训和科普宣传能力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