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黄河治理特别是防洪,历来与气象息息相关,要高度重视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加强气候监测与规律研究,提高应对能力。中国气象局明确由河南省气象局牵头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服务保障规划编制工作。
作为承上游联下游的黄河流域气象中心,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遵循,在中国气象局党组的领导下,牵头流域各省份气象局扛起主体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贡献气象力量。
打造流域“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样板区,夯实第一道防线。近年来,黄河流域治理成效凸显,流域性洪水发生频次减少、量级降低。但从长期气候变化事实看,黄河流域暴雨洪涝多发频发的态势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构建覆盖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与乡的气象精密监测网、精准预报网、精细服务网是黄河安澜的内在要求。
打造流域绿色生态廊道气象服务保障试验区,保护流域生态。黄河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流域气候特征复杂,生态脆弱性较高,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生态气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打造流域“六宜”协调发展气象保障示范区,护航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从西向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沿黄绿色高效农业长廊、现代产业大走廊、流域“一带一路”建设,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流域“六宜”协调布局发展,对气象服务保障提出更精细的要求。
打造流域“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共赢高品质气象服务先行区,保障城乡发展。兰州-西宁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西安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及中原、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日新月异;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是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实施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协调共赢发展等,都对气象服务保障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要求。
打造流域应对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试验区,促进要素和谐。1961年以来,黄河流域气候总体趋暖趋干。开展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面临风险的研究,建设气候适应型流域、气候多样型流域、气候安全型流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思路。提升上游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修复治理区的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提升中下游水土自然恢复区的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勾画流域产业发展总体定位、发展格局和发展目标,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和谐,保护流域气候,降低脆弱性、提高适应性,对流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打造流域气象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新高地,驱动支撑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不断深化。信息技术正推动气象科学与技术紧密交融,“智慧”引领气象科技竞争持续加剧,对流域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带来历史机遇。
打造流域上中下游云水资源统筹协调开发区,缓解水资源压力。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极为突出,黄河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2%,却承担全国12%的人口供水、全国15%的耕地面积用水任务。加强黄河流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实施流域云水资源综合协调开发利用工程,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增加流域降水量,突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水资源短缺瓶颈。
打造流域气象事业高质量协调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升发展动能。加强顶层设计,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服务保障规划》,做好和国家、地方、部门、行业规划有效衔接,将流域气象事业发展放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谋划;落实流域各省区气象部门主体功能区定位,强化服务需求引领,信息科技驱动,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黄河流域气象新业态。
打造以黄河气象公园为载体的气象文化新阵地,厚植黄河文化。黄河演变与气候和气候变化紧密相关,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实施黄河气象公园项目工程,将气象文化与沿黄河湟文化、河套文化、河洛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有机融合,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推进气象文化与沿黄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条以黄河为轴线的高品质气象文化带。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是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对标新要求,践行新使命,我们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奋力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