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活着去天堂》曾经入围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并获得“国产影片新片奖”,导演李京刚是本届电影节唯一一位处女作作品就获得奖项的导演,在2018好莱坞国际电影节金影奖一并获得“最佳导演奖”“世界文化特殊贡献奖”。一部影片可以获得如此多的殊荣,这意味着《要活着去天堂》不仅在故事内容上扎实精彩,更在传递的精神价值中凸显了非同一般的文化意义。
自己导演的首部电影作品就获得如此多的关注,李京刚却依然对艺术怀揣着敬畏之心,他坚持要“做一个有内容的中国导演”,始终强调自己只是一只“站在幸运之神肩膀上的小鸟”,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更是因为非遗文化本身的魅力。
导演本人对中国文化、国家非遗本身有与他人不同的情怀和理解。他曾坦言,“作为导演的我,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作品,一个奖杯、一串票房数字,更是寄托着一种乡思,所以我也融入了很多家乡的民俗。”虽常年离家在外,由于工作不免异地奔波,但内心深处仍牢系着对家乡文化的拾遗,也许正是这样一份赤城之心,才能锻造出永恒深刻的作品。
事实上,并非传统民俗文化缺少魅力,而是现今大多数人每日追逐速食快乐,缺少发现传统美的眼睛。李京刚正代替着这些终日忙碌无暇回溯的人们,成为他们紧缺的“那双眼”。他将镜头对准鲜人问津的中国文化、国家非遗,发掘出潜藏在非遗文化内核中属于中华民族独一份的,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并将其放大成支撑整部作品的坚挺骨骼,以汗水为血,以风骨为肉,最终成就了这样一部良心的口碑之作。
《要活着去天堂》中没有哗众取宠的桥段,没有大胆搏出位的演员,有的是老戏骨与小演员同台互飙演技,有的是寒冬腊月冰冷海边实地取景,有的是从业精于勤的主创人员,有的是机房鏖战的后期团队,有的只是成年人看过之后的悔泪,有的只是孩子看过之后对“孝”的认识,对父母的感恩,有的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尊崇,对世人的教育深刻,是台前幕后的共同努力促成了这部作品,让它展现出历久弥新的迷人光彩。
近几年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但多数都是抓着传统民俗渐渐消亡于现代文明的端倪不放,传递出文化遗恨的低落情绪。但将这种负面见解放得太大,难免带有说教意味,反而会导致观众的抵触情绪。然而李京刚另辟蹊径,与其说这是一部与非遗文化传承相关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动心动情充满泪点的故事片。用简单的眼光去看待这部作品,它将回馈更多的惊喜。
在6月14日这一父亲节前夕,我们可以携父母长辈走进电影院,久违的坐在一起看这部温暖动人的电影,听海阳大秧歌唱一曲文化传承的“孝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