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桌面图标
手机客户端
给您推荐的项目 项目收藏夹 服务列表 付费指导 帮助中心

网站导航

阳光采招网>资讯中心> 高端访谈:打造第一民族品牌,推动新常态下硅酮胶行业转型

高端访谈:打造第一民族品牌,推动新常态下硅酮胶行业转型

来源:玻璃产业网    发布时间:2016-10-26

高端访谈:打造第一民族品牌,推动新常态下行业转型

(本文为全文转载自《中华建筑报》总第2775期第1版)

硅宝科技董事长王跃林带领硅宝人以不可辩驳的傲人成绩奠定了硅宝作为中国硅酮胶行业第一品牌的领袖地位。而硅酮胶“教父”王跃林日前荣获“中国建筑装饰30年功勋人物”的称号,对于整个行业或许有着更重大的意义——他十五岁考入大学,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有着“有机硅黄埔军校”之称的原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下创业,世纪之交返川打造硅宝,五年前圆梦资本市场……中国硅酮胶行业的起步与发展、突破与跨越,王跃林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和引领者。

他带来的每一项技术创新和每一次产业化实践都引起了行业巨大的震动和变革,行业每一个要素、特征、发展路径和方向乃至众多高端人才莫不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和联系,他把品牌人格化推向了行业人格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功勋人物的桂冠不仅是对王跃林个人的加冕,也是硅酮胶行业步入壮年期的重要里程碑。

高端访谈:打造第一民族品牌,推动新常态下行业转型

王跃林

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019,SZ) 董事长,广州吉必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纳米材料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标准ISO18473-1联合负责人,GB16776、GB/T20020等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届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化工科技工作者,被誉为硅酮胶“教父”。

2014年12月12日,中国建筑装饰三十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当王跃林站在领奖台上,手捧“中国建筑装饰30年功勋人物”的奖牌时,欣慰之中百感交集。

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牌匾,而是他半生磨砺的结晶。

这不仅是一项至高的殊荣,更是对他硅酮胶“教父”地位的充分肯定。

与硅酮胶的不解之缘

中华建筑报:什么是硅酮胶?与传统胶相比,硅酮胶有哪些优势?请介绍一下硅酮胶的发展史。

王跃林:有机硅密封胶(俗称硅酮胶)发明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是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硅橡胶的一种。除具有一般有机硅材料的耐高低温、耐气候老化、高电绝缘等优异特性外,硅酮胶还具有对各类基材的黏结性好、抗变位能力强、无毒无害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军事、民用、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在建筑领域,硅酮胶成为隐框幕墙关键的也是唯一的结构粘接密封材料,既具有使建筑内部与外界完全隔开的密封性能,同时又将玻璃等装饰板片牢固地粘接在与建筑物连为一体的金属骨架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全世界第一座中空玻璃幕墙建筑就使用了这种胶。这座建筑位于美国佛罗里达,虽然所处的环境恶劣,但至今仍然保持良好状态。

由于硅酮胶的特殊性能,欧美国家一直对我国实行技术壁垒,因此我国的硅酮胶技术体系的建立依靠的是自主研发。国内硅酮胶的开发工作虽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主要用于国防工业,年产量只有5公斤;上世纪七十年代,原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简称晨光院)为我国人造卫星太阳能电池板开发了高性能的有机硅黏结剂,是现代硅酮胶的前身。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硅酮胶的研发转向民用。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硅酮胶企业超过150家,生产能力超过50万吨。

我国在短短的20年内已经从一个硅酮胶的纯进口国发展成为这个行业的强国,实现了硅酮胶行业的中国梦!硅酮胶行业是典型依靠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值得国人骄傲!

中华建筑报:我们注意到,您的个人经历极具传奇色彩,特别是与有机硅打交道由来已久,请介绍您与有机硅行业的渊源。

王跃林:四川是中国有机硅材料的发源地。我198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专业研究生,后被分配到晨光院。1992年,我离开晨光院南下广东打拼,后来进入广州白云粘胶厂工作。在此期间,我主持开发了玻璃密封胶、结构密封胶等项目,并成功将其产业化,堪称中国有机硅研发技术转化为商业应用的“第一人”。

2002年,广州白云粘胶厂开始改制,身为副厂长的我被委任负责开发气相法白炭黑项目。不久这个项目从白云粘胶厂内部孵化出来,广州吉必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随之成立。

之后不久,受硅宝创始人、现任副董事长王有治之约,我返回四川,参与硅宝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工作,开始了兄弟携手创业的征程。

回首往昔,我从事有机硅产品研究26年,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主持了有机硅建筑密封胶的工业化开发;二是策划并主持了有机硅及多晶硅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气相二氧化硅)研发和应用;三是主持、主导并主要参与多项有机硅密封胶及气相二氧化硅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中华建筑报:硅宝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王跃林:硅宝发展分三个阶段:1998—2002年为初创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广东工作时,我国硅橡胶领域还没有专门的设备,进口设备又价格高昂,一台小试验机都要几十万元。因此,我们确定以设备制造为主业,以设备国产化为目标。

2002—2009年为发展阶段。当时全国发生过几次玻璃幕墙坠落导致的安全事故,引起国家对硅酮胶质量要求的高度重视。2002年,硅宝通过国家“硅酮结构密封胶生产企业”认定。2006年,成都硅宝“中国西部首家万吨级有机硅密封胶产业化基地”开工建设,我们有了大规模的产业基地。同时,凭借过硬的人才队伍和极强的研发能力,硅宝揽获了多项专利技术,硅酮胶业务日益精进。

2009年至今为腾飞阶段。2009年10月,硅宝在中国创业板首批上市,进一步巩固了行业的领导地位,公司迈入发展的新阶段。借助资本的力量,硅宝迅速崛起,产值连续五年持续增长,市场份额显著扩大。

可以复制的硅宝“蓝本”

中华建筑报:业内人士把硅宝定义为行业的推动者,作为硅宝的掌门人,您怎样看待这个头衔?企业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史中,有哪些可供复制的诀窍?

王跃林:推动者的头衔硅宝当之无愧。行业的标准、规范、规划基本上都是我们参编的,国内主要厂家的工艺和技术、人员都与我们有很大关系。我们的班长、车间主任出去都能开办工厂。有人调侃说,硅宝先把竞争对手树立强大了,才来发展自己,这样的形容不算夸张。我们是开创者,也是开拓者,毫无争议。

至于硅宝成功的诀窍,其实很简单。首先,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方向,要持之以恒,不要有一夜致富、赚一把就走的心态,这个是可以复制的。其次,产品应该符合市场的需要。硅宝占了时代的一个“便宜”,就是我们赶上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这其中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但你的产品要符合现实的市场需要。最后,一定要注重量,千万不要粗制滥造,要重视口碑和品牌。

中华建筑报:人才战略是硅宝的一大特色。从创业之初的8人起家,到如今的凝聚了一大批国内顶尖的有机硅新材料行业人才,硅宝是怎样凝聚人才、培养人才、防止人才流失的?

王跃林:公司8位原始股东几乎全是技术员出身,现在基本上都是公司的管理者,这些年我们又陆陆续续引进了一些专家,这就决定了我们企业的文化氛围——老板和打工者不是分得很清晰。本来嘛,我就是一个重庆永川走出来的农村孩子,我一直认为自己只是搞企业的,不是什么企业家。

硅宝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企业底蕴,注重和谐和中庸之道,每周安排半天的员工交流时间,企业宛如一个大家庭。同时,保持员工收入在行业位于中上档,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皆可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此外,大力提拔有能力的员工,激发他们的最大潜能。因此,硅宝部门经理以上的人才流失率是很低的。

中华建筑报:发展路径选择和经营制度设计是保证一家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您怎么看行业企业的做专做精和做长做久?

王跃林:硅酮胶行业中小企业居多,我认为首先要做专做精,才能做长做久。不宜多元化,不要轻易向上下游领域延伸。但横向拓展业务是可以的,以硅石为起始材料的有机硅高分子合成材料未来将作为一种战略性替代类材料获得快速发展。我们可以把市场定位在硅橡胶材料相关的行业上,但“隔行如隔山”的事情不要去做。

关注新常态下行业变局和企业转型

中华建筑报:到目前为止,硅宝仍是硅酮胶行业唯一一家上市企业。有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企业的发展必然迈上了新的台阶。现在来看,硅宝最大的竞争优势,或称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王跃林: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什么?综合实力强。第一,人才结构有优势,股东、管理层的学历很高;第二, 上市公司的经济实力毋庸置疑;第三,硅宝品牌位于行业企业第一阵营的前三甲,这一定位无人质疑;第四,业务构成齐全,产品涵盖建筑胶、工程胶、民用胶、工业胶、硅烷,制胶设备、经销商渠道也十分成熟和完善。

近些年,经过资本市场的洗礼,我们对于建设规范的企业,打造百年老店,有了一定的心得。当然,硅宝更加注重的是内生式的发展,外延式的增长还是短板。作为上市公司,我们对资本平台利用还有不足,这也恰恰说明我们公司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中华建筑报:硅宝的产品在建筑、民用、工业的布局是怎么样?近年来,受宏观经济企稳和房地产调控、建筑装饰行情的影响,上述三个领域所占的份额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跃林:目前硅宝的主营业务在建筑用硅酮胶。虽然房地产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建筑工程用胶的总量趋于饱和,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还在推进,民用产品的需求会持续增加。另外随着改善型装修需求的增多,二次装修、局部装修成为在装修市场上不可小觑的消费需求,既有建筑大概几年就要翻新一次,建筑市场仍然大有可为。在工业市场,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注意到工业胶业务增长很快,而建筑工程市场的业务在放慢。我预计未来3年内,硅宝非建筑类产品的业务要超过50%,我们最近的数据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中华建筑报: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硅宝各主营业务还将做哪些调整?硅宝未来的发力点有哪些?

王跃林:我们未来的市场战略是“深度、广度、走出去和引进来”。

“深度”就是指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渠道建设,开拓一些还有很大市场空间的省份,同时积极进行行业整合,吸收优秀的企业;

“广度”就是要扩大硅酮胶的新兴领域,未来越来越多的硅橡胶产品将出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奶嘴、奶瓶、蒸笼垫、箱包、手套、汽车车灯胶等。硅宝在民用产品领域将加大开发力度,并且探索电商销售的新模式;

“走出去”是指硅宝科技要打造世界顶级品牌。目前国际市场被发达国家的几个巨头垄断,我们的目标是拓展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到2020年公司的海外市场业务将达到30%。

此外,我们还提出要“引进来”,充分发挥硅宝上市公司的资金实力,与一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的小微企业和家族企业合作,提升硅宝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规模。

中华建筑报:您怎么理解同行之间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一流企业、二流企业、三流企业,各自的生存之道又是什么?

王跃林:作为成长性行业,有机硅胶大企业兼并重组的速度将越来越快。业内流传的“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贴牌”的时代即将过去,在这个时代,要么整合别人,要么被别人整合。二流企业大部分业绩开始下滑,独立生存的能力将进一步被削弱,被大企业兼并整合的可能性加大。至于三流企业,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认知的提高,行业内非品牌的企业生存空间日益缩小,退出市场在所难免。

我认为,行业竞争激烈,但不应该残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硅酮胶市场99%依赖进口,到现在的全世界60%的产量来自中国,短短二十年的巨变充分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实力。因此,一流企业之间合作应大于竞争,形成相对统一的市场,找到一个对大家都有利的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或者强强联合,才能威力无比。为此,硅宝与其他企业之间一定要建立好沟通渠道,基于对中庸和谐传统文化的认同,把蛋糕做大,这才是硅酮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地区导航
  • 公众号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