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从武汉市城乡建设局获悉,今年虽受疫情影响,全市建筑业工期有所滞后,但装配式建筑推广目标仍然未减——计划全年新开发装配式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如果按户均100平方米计算,相当于要建4万套住宅。”
“装配式建筑方式节能清洁,综合效益突出,但在实现充分规模化之前,其建筑价格要略高于现浇技术,这是影响其推广使用的最大因素。”市城建局建筑节能办负责人分析说,一方面,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投资大,且运输半径有限,仅能辐射周边150公里左右的范围,“如果产量上不去,单价就会高。”另一方面,对开发、建设企业而言,装配式建筑在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对技术要求都比现浇工艺更高。比如,设计绘图需要使用BIM技术,一砖一瓦都不能错。“这些都会增加成本。”
2015年起,武汉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扶持措施,通过培育壮大全产业链企业,以降低建造成本,最终形成市场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的建设及相关企业发展,2015年至今,已在新洲、黄陂、蔡甸等区建成(含在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8个,全部投产后可满足1600多万平方米建筑工程的需要。目前,全市拥有大批从事装配式建筑开发、设计、生产、施工的各类企业,培育了以中建三局、中建钢构、美好置业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严把土地出让和施工图审查两大关口,将装配式建造方式作为企业拿地的条件之一,同时推出容积率奖励、房屋预售、财税资金扶持、成本核算、支持企业转型、交通运输、专项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市城建局建筑节能办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些政策带来的收益,已可覆盖开发企业选择装配式建筑而增加的成本,大家的积极性也逐年上升。”
中建三局二公司工程部经理魏中华表示,价格因素确实是制约装配式建筑推广的重要因素。作为建设企业,他明显感到,近年来,随着装配式建造价格的逐步下降,越来越多的开发企业愿意选择这一新技术。目前,该公司已在上海、太原、南京、杭州等多地参与装配式建筑的建设工作,并承接武汉市蔡甸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新天片区的装配式建设工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9万平方米,包括58栋住宅,2栋幼儿园,邻里中心及配套商业,装配率为50%。
市城建局建筑节能办负责人说,“截至2020年,武汉市挂牌土地的规划设计条件中明确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的地块总建筑面积已达6000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加快发展,努力向全国‘第一方阵’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