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米的地下油气层异常复杂,哪个区块富含油气资源,哪个层位具有开采价值,每口井的每个储集层生产能力是多少……一个个谜团亟待破解。
测井资料解释是破解这一谜团的最有力方法,测井资料解释是将采集的电阻率、声波速度等地质抽象物理参数,转换成具象三维描述的解释结果,重现地下储层时空分布原貌,为资源评价与油气藏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有油气勘探的“眼睛”之称。
为了将这双“眼睛”炼成“火眼金睛”,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地球物理测井公司加强测井资料解释技术攻关,提高对复杂油气层解释评价能力,拓宽解释领域,提高测井解释精度,在“显微镜下”看地层。
提高复杂油气层解释评价能力,看得清
7月30日,该公司完成的“弱信号油气层测井识别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集团公司技术成果鉴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在六个含油气盆地成功应用200口井,实现了渤海湾低阻及低差异油层、塔里木低阻油气层、四川低阻气层、鄂尔多斯致密砂岩气层、银额致密油气层、松辽页岩油层等诸多复杂油气层的准确识别,识别正确率高达92.6%。
随着地质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油气勘探逐步向针对东濮凹陷致密、泥浆侵入等弱信号油气层发展,之前的测井资料解释处理技术已无法胜任复杂多变的地质要求,更加真实地还原地下储集层状况,为油气勘探提供清晰准确的解释成果,迫在眉睫。
该公司加强测井识别技术研究,对东濮地区钻井、测井等数据参数进行综合分析,重新构建出不同储集类型的孔隙度评价模型和更具普遍意义的含油饱和度模型,形成三种弱信号油气层测井响应模式和四种复杂岩性识别方法,创新油气层测井解释标准,东濮凹陷弱信号油气层测井识别及配套挖潜技术应运而生,一举将弱信号油气层识别正确率提高了7%。截至目前,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东濮凹陷、鄂尔多斯等地区50余口井,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行业标准。
这是该公司在“看得清”上所做工作的一个缩影。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该公司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针对不同地质环境深入研究,创新研发页岩气水平井产气剖面阵列成像测井及解释等50余项解释评价技术研究,准确确定测井信息与地质信息之间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解释模型,提高对复杂油气层解释评价能力。
跳出测井做解释,看得远
“资料解释不能局限于只识别解释某一口井的地层状况,而是立足一口井,能够认识一个区块,形成一种油藏运移模式和一套油气识别方法。”6月28日,在该公司开展的利用声波远探测成像技术完成拐5井测井解释分析过程交流会上,该公司副经理赵俊峰说。
传统的测井方法受限于探测深度等因素,无法探测未与井相交的裂缝等地质体信息,为了解地层更深处地质情况,该公司加强声波远探测成像技术攻关,采集井周距离超过15米的裂缝及其它地质体的正交偶极子横波数据,进行高分辨成像。为了正确认识成像资料,分析出真实准确的地质结构,该公司技术人员结合远探测成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根据反射波对探测到的反射体类型、结构等进行区分,判断识别层界面、岩性尖灭、盐丘溶解面等特征,通过一口井,能够得出整个区块的油气储集模式、油藏运移模式,为后期油藏评价,地质油藏建模等提供深层次地质依据。
该公司“跳出测井做解释”,创新研发声波远探测成像技术,利用声波横波在地层传播过程中的反射波成像,来发现井筒周围较远距离的反射体,与传统声电成像测井资料相结合,构成井周更全面的识别评价,让测井解释这双“眼睛”看得更远。
电成像找漏技术,看得准
“地层千变万化,看不准、摸不透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钻井工程在钻探过程中,经常遇到井漏,经济损失严重,创新一种技术指导堵漏施工已刻不容缓。”赵俊峰说。
然而,受地层岩石种类、孔隙结构等影响,极易造成不同地层在某种测井曲线上具有相同显示,或同类地层具有不同显示,从而引起测井解释认识上的模糊性和多解性,造成解释结果不准确。
为提高测井解释精度,准确指导找漏、堵漏施工,该公司加强电成像找漏技术攻关,通过电成像资料对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和结构的直观显示,完成泥浆漏失类型及其漏失通道尺寸的微观描述,指导后期钻探,避免发生井漏事故。同时,对已经造成漏失的井筒,能够准确确定漏失层位、深度、漏失类型,为钻井工程采取有效堵漏措施提供准确的泥浆漏失依据,降低堵漏成本。
安页1-1HF井就是一口典型的例子。这口井是贵州乌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部署的一口评价井,所处区块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多溶洞、天然裂缝发育。这口井在钻井过程中发生井漏,甲方连续一星期进行堵漏施工,效果不明显。中原测井接到找漏测井施工请求后,对这口井进行电成像测井,通过电成像测井资料直观识别裂缝和孔洞,结合井温流体和双侧向曲线响应特征,准确进行“渗漏诊断”,堵漏一次成功。
目前,电成像找漏技术已推广应用于工程找漏施工中,堵漏一次成功率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