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大庆油田喇北东ⅢA油层弱碱复合驱现场试验取得显著增油降水效果,平均单井日增油1吨,这标志着大庆油田三类油层技术攻关贴近现场取得成效。进入“十四五”时期,大庆油田持续探索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方法,驱油剂研制创新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庆油田驱油剂研制创新团队成立于1996年,他们挑战极限、自主创新,实现了驱油剂研制从追跑、并跑,到世界领跑的技术跨越。
提高采收率是驱油剂研制创新团队永恒的攻关主题,三元复合驱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在当时,开展三元复合驱试验最受制约的是表面活性剂,只能从美国进口。”高昂的成本制约着三元复合驱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工业化推广,直接影响油田长远发展,团队带头人、企业首席技术专家伍晓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00年,大庆油田决定自主生产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但外国专家认为中国在技术上完全处于空白,大庆油田想要研制出自己的表面活性剂“比登天还难”。
研制刚刚开始,团队就遇到了极大挑战——原料不足。他们跑到外地的洗化厂调研,捡工厂废弃的边角料加工处理,寻找替代品。但由于是工厂的“废料”,即便精心处理也和真正的原料有差别,“那些边角拿回来,国外工艺也加工不了。”刚刚用土办法解决了原料问题,又遇到工艺瓶颈,大家回忆当时的情景,“简直是一步一个坎儿。”
经过上千次实验、上万次分析,团队仅用不到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3年的工作量,成功研发出“国字号”表面活性剂,并在攻关过程中形成了4项专有技术,两项行业标准,获8项国家发明专利。之后相继研发的强碱、弱碱、无碱表面活性剂系列产品,更使我国驱油用表面活性剂设计、合成工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元复合驱技术于2014年在大庆油田规模化工业推广,为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工业化应用这项技术的国家。
这支攻关团队共有40人,专业齐全、老中青相结合,云集了领域内的技术“大咖”。他们首创了聚合物黏弹性驱油理论,指导研制出系列抗盐聚合物,实现二类油层提高采收率13.7%,聚合物用量降低20%以上。
在国内,在海外,在井场,在实验室,总有他们反复钻研的身影,“搞科研没有捷径,就得严细认真,稳扎稳打。”
“当年师父就是这样带我的,先做好自己,才能影响更多人。”团队中的老师傅、55岁的李建路坚持熬夜倒班,即使在孩子高考的关键时期,仍没放下手头工作。
“现场试验需要那么多单位配合,简直是举全油田之力,早点试验成功,就能早点见到效果。”青年骨干李勃为能及时调整实验参数,一忙起来实验室几乎成了他的“家”。
“研发、试验、应用”,“三位一体”的团队攻关方式,制定了“课题设立、任务分解、人员选聘、资金支持、考核激励”的管理机制,大大提高了攻关效率。驱油剂研制创新团队先后高效完成了国家重大专项、“973计划”、集团公司科技重大专项等一系列科研任务,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国家发明专利35项,被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