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桌面图标
手机客户端
给您推荐的项目 项目收藏夹 服务列表 付费指导 帮助中心

网站导航

阳光采招网>资讯中心> 初心的“底色”经得起岁月洗练

初心的“底色”经得起岁月洗练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1-04-02

每天清晨6时多,天空还透着未褪去的夜的墨色,祖国西北的南疆小镇已亮起零星几盏摇曳的灯火。其中的一盏,就点在应元龙的桌前。

老旧书桌上摆着一叠有些泛黄且样式不一的稿纸,旁边整齐地摆放着几本党史书籍。灯光映在应元龙的老花镜片上,岁月的褶皱爬满了他的双手,让他握笔的动作有些吃力,鬓角的花白发丝都在颤动。

天再稍亮一些,应元龙就蹬着三轮车出了小区。此时,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泽普基地小区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应元龙将车停在一旁,拎出车上装的水桶、笤帚和抹布,专心致志地擦起人行道上的座椅来。

在塔西南公司,男女老少几乎都知晓这位热心公益的老人,但了解他过去故事的却没有几个。初来乍到者,还会疑问:“这么大年龄的师傅,咋还在当清洁工?”

面对这样的疑惑,今年86岁的应元龙总是笑着说:“我就是一个不愿意‘下岗’的党员,当清洁工也好,志愿者也行,只要还能为大家做点事儿,我干啥都成。”

“大家需要啥我干啥,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这样的念头,早在几十年前便在应元龙心头扎根。

新中国刚成立时,应元龙一边读书,一边打些零工为家里补贴。1954年,他在家乡听闻祖国号召,19岁的应元龙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原南京军区某师的一名炮兵,驻守在浙江舟山群岛上。

舟山是海防要塞,被誉为“千岛兵城”,是华东地区的海上屏障。驻岛的那五六年,应元龙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绷着的”,天空中不时掠过的探照灯光柱,山顶上不停旋转的雷达,海面上时隐时现的渔火,也许都蛰伏着危险……他把驻地称为岛屿山岭的“胸膛”,这里“藏”着中国军人的血汗与青春。

“忘了饺子、元宵是什么味道,过年是什么氛围。”应元龙依稀记得,唯一一次年夜饭,是大家用节省下来的面粉、菜渣和着海水泥巴,包了一盘饺子。

1960年前后,应元龙所在的师突然接到撤退指令。“从小艇转汽车,从南京一路辗转了不知多少天,战友们说到甘肃了,这是中国的大西北。在最后那一趟火车上,我们才知道,我们要到新疆去找石油。”应元龙说。

当眼前的景色从山水换成了戈壁荒漠,应元龙心里却并不感到落寞。到达新疆克拉玛依时,已经距离他曾经的军营6000多公里。

“我们得知,当地的老百姓生活比较困难,甚至一家凑不出一件过冬的棉衣。排长、连长等党员同志带头,把自己带的衣物捐给了老乡们。当时春寒料峭,战士们所带的冬衣也不多,应元龙也不甘落后地献出了自己的一份。

应元龙与战友们换下军装,穿上工服,在戈壁上建起了克拉玛依生产中心。

“油田啊,油田……我在这里实现了心愿。”说到这,应元龙拿出那个锁着各类奖章的小铁盒,最里面珍藏着他的第一枚党徽。

之前,没能在部队入党一直是应元龙心头的遗憾,但他坚信“就算还没入党,也要像个党员一样要求自己”。不论在哪里,应元龙像火种一样,在岗位上忘情地燃烧,什么活都抢着干;入夜后,他就借着工地上的探照灯写入党申请书。终于,在1965年,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正是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应元龙觉得能为百姓做点实事很幸福,直到退休了,他也闲不住。“不少老同志眼睛不好,字认不全,不会填这样那样的表,我就帮点小忙。”于是,应元龙这“小忙”一帮就帮了十几年,为塔西南公司各族退休职工填报各类表格上万次。

每天清晨将周边的街道、公共设施清扫一遍,只是应元龙力所能及的一项工作。由于年龄渐长,身体已大不如从前,膝盖关节疼痛不能下蹲,他就用手撑着膝部,颤颤巍巍地弯下腰去擦拭人行道座椅的底部。为了让居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应元龙还在2017年提交了环保设施专利。

应元龙桌头的那叠稿纸,是他亲手写的政治学习感悟、成长经历、新生活见闻等,足足2万多字,凝结着对党的热爱。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应元龙除了关注新闻动态,还主动学习会议精神。

当有人劝他去大城市跟子女一起居住时,应元龙却倔强地说:“我的党组织在哪,我就住哪。”

把根扎在油田,将心交给共产党。执着如应元龙,正是广大石油工人、石油党员的写照——不管是穿绷着线头的棉袄,还是穿洗得发白的红工服,他都要把党徽戴在最外面。

地区导航
  • 公众号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