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初出茅庐的李刚来到“大无缝”——渤海钢铁集团钢管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维修工;今天,他不断推动钢管一线加工设备从“联合国”转变为“中国化”,被誉为“钢管行业的‘电气华佗’”。
“电气华佗”的“神来之手”比比皆是。
一次,由于全英文界面的设备主板程序丢失,造成生产线突然停转。每停1小时,损失就高达几十万元,公司上下心急如焚。李刚主动请缨,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终于使设备重新运转。此后,他又利用业余时间编制程序,成功汉化了操作界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李刚过硬的技术实力逐渐为大家所熟知。
“重任在肩,只有迎难而上,才能走出自主创新的道路。”李刚这样说。
多年艰苦创业,渤海钢铁集团钢管公司结束了我国石油开采依赖“洋管”的历史,其无缝钢管产销量排名世界第一。作为管加工部主任工程师,李刚负责的是无缝钢管生产中最后一道、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工序。
2009年,国际石油企业美孚公司首次在中国境内采购管线管,要求产品指标远在美国石油学会标准之上。
那时,金融危机还在持续,国内企业大都望而却步,“大无缝”毅然接下这一订单。李刚带领同事、徒弟们大胆摸索、改造设备。最终,6000吨产品如期履约。由于质量过硬,几万吨国际合同额接踵而至,为国产管线管打开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
2011年以来,钢管公司实施了迄今中国制造业在美投资最大的建厂项目。去年5月,李刚来到大洋彼岸。
到美国第二天,他就遇到棘手难题:外方热处理水循环系统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尽管在国内从未接触过,也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和图纸借鉴,李刚还是大胆接受了这项全新挑战。
在美国的第1个月,李刚几乎每晚都在公寓里编写液位控制部分软件程序。最终经他调试,热处理水循环系统不仅实现了液位的自动控制,还增加了无线监控。李刚再次用智慧和行动,印证了中国工人的实力。
项目建设中,他与技术人员先后解决了水循环、车丝机、高温炉、水压机等24项主要设备问题。还与公司计控中心、浙江大学的技术人员一道,现场研究物料跟踪识别系统以及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设计开发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建厂项目的信息化水平。
虽然身在美国,“大无缝”的职工们仍是“有问题找李刚”。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李刚往往一个越洋电话就能指导解决。
多年千锤百炼,李刚逐步成长为我国新时期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代表。他先后领衔完成了“反扣螺纹拧接工艺”等15项重点攻关项目,探索出10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为国家创效近亿元。
“人才、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电气专家。”在传帮带上,李刚利用闲暇时间将几十万字的笔记做成幻灯片,给每个新入职的年轻人讲解。他还依托天津市的“李刚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义务传授给青年职工。
去年8月7日,渤海钢铁集团钢管公司美国项目第一支合格石油套管成功下线;今年1月28日,美国项目正式通过美国石油学会API认证,拿到了进入美国市场“金钥匙”。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捷报,凝聚了李刚的心血和汗水,他和技术团队用创新劳动,正在托起产业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