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钢铁炼钢厂炼钢工艺高级主任师刘晓峰
被授予重庆五一劳动奖章
19年来
他始终扎根一线
创新实践,解决炼钢“卡脖子”工艺技术难题
用实际行动推动炼钢工艺技术进步
获重庆市、中国宝武、中南钢铁
重庆钢铁多项科技成果及表彰
申请48件发明专利(授权8件)
拥有16件实用新型专利
发表专业技术论文32篇
参与出版2部冶金类高校教材……
“做一只勤快的笨鸟”
“我觉得我自己是只‘笨鸟’,所以一直保持着读书、学习专业知识的习惯”,刘晓峰这样评价自己。
大专毕业入职后,刘晓峰逐渐养成了不断阅读、学习专业资料的习惯。从早期的《炉外精炼的理论与实践》到最新的《冶金流程学》装满了他的书柜;从钢水脱硫、脱氧的专业论文,到前沿的全流程绿色低碳冶金最新成果,总会出现在他的办公桌上。现在,刘晓峰每年阅读的专业论文超过200篇。
回忆起看过的专业论文,让他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有关“铁合金洁净度”的文献。“我查找数据库,联系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资深专家学者,找到原始英文资料,逐字逐句翻译,仔细对比,终于搞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发现工作中的认知盲点,及时调整工艺,解决了特殊钢冶炼限制性问题”。
尽管炼钢技术类的资料比较枯燥,就像他说的,“当自己弄明白了,应用到实际中,取得不错的效果,一切都是值得的。”
2005年-2009年,刘晓峰在精炼车间,从主要LF操作成长到副班长、代理班长,他把这段时间称为“锻炼时期”,也正是这段时期,他取得了冶金工程本科学历,参与了《薄层钢包长寿,高效保温技术开发及应用》等科研项目,发表了《炼钢厂钢水温降研究现状》等多篇论文。
“看得多了,实践多了,思考多了,自然就会成长”,谈到如何累积经验时,刘晓峰这样回答。
2009年,他调入炼钢厂技术质量科,成为一名精炼工艺工程师。“我了解到国内钢企普通厚板钢种转炉直上工艺生产,但我们自己依然采用LF工艺,钢水H含量波动较大,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他的想法得到了技术负责人的支持,让他牵头开展相关试验。他经过反复完善试验方案,第一次将钙处理工艺引入吹氩站,取消LF工序。新工艺批量生产3万吨板坯,产品质量良好。
伴随着新区环保搬迁二期项目加快推进,他首次提出推广实施钢包全程加盖工艺,选用机械真空泵VD真空精炼等,推广炼钢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了80吨转炉生产线的流程再造……
“保持一份爱琢磨的心思”
每到一个集控室,刘晓峰总是有问题和现场人员讨论。“我是工作了近20年的‘老同志’了,炼钢工序我基本都了解,但最精通的还是炉外精炼”,刘晓峰介绍到。
2017年在职研究生毕业后,他把学到的系统思维、调查研究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技术问题中。为降低工序成本,他对标先进企业,提出牵头开发了高效低成本低碳低硅钢生产工艺,释放了RH作业负荷,吨钢降本24元、年降本2000余万元,创新提出的螺纹钢“以氮带金”全流程吹氮气冶炼技术,吨钢降本8元、年降本1900余万元,高效低成本低碳低硅钢生产工艺获得重庆钢铁科学技术二等奖,全流程吹氮气冶炼技术获得中南钢铁成果转化一等奖。
“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就是爱‘瞎琢磨’,有时候还‘一根筋’”,刘晓峰自嘲地说到。2020年,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和品种结构调整需要,各项操作标准均符合当时的技术要求,但总是出现钢水可浇性问题,,这让他苦思不得其解。
一次偶然的线上技术讲座,让他茅塞顿开——铁合金,一定是铁合金出了问题,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他搜集相关文献,主动取样,联系化验分析,主持开展炼钢合金杂质含量研究,终于发现其中的“奥秘”,随及建议修改完善30余项炼钢用铁合金内控标准,堵塞了标准漏洞,优化取消合金品类6个、引进低成本合金3个,结合炼钢工艺优化,脱氧合金、钙线消耗连破历史最低,年降本900余万元。
“打造一面出彩的旗帜”
2021年,炼钢厂成立创新工作室的接力棒交到他的手中。这对刘晓峰而言,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学习机会。
他与公司周亚平轧钢创新工作室结对,联系梅钢邹世文技能大师工作室,到处“取经”学习。在炼钢厂内筛选技术业务骨干,培训交流技术创新经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带动员工岗位创新。“我们工作室各项活动开展得还算‘有声有色’,我也希望它能够成为重庆钢铁创新活动的一面旗帜”,刘晓峰对创新工作室的未来信心十足。
在同事的眼里,现场和创新工作室就是刘晓峰的第二个家。“加入刘晓峰创新工作室以来,像钢水氮含量控制这样的创新攻关,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创新工作室成员冯海涛说到。
近年来,刘晓峰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创新绿色低碳高效低成本炼钢技术实践,“刘晓峰创新工作室”被中国宝武命名为“示范型职工创新工作室”、“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创新工作室”,被重庆市长寿区命名为“转炉冶炼创新工作室”。2位成员获得重庆市长寿区“技术能手”,3名成员获得中南钢铁“十大杰出青年”,板坯工序成本名列中国宝武前茅……